向兒童學習謙卑
新約聖經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﹕ 「當時,門徒進前來,問耶穌說:“天國裏誰是最大的?”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,使他站在他們當中,說,“我實在告訴你們,你們若不回轉,變成小孩子的樣式,斷不得進天國。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,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。」(馬太福音18:1-4)
謙卑,是一種非常好的處世態度;但這種態度必須出於誠懇的內心。否則,反而只會彰顯人的虛偽,而適得其反。以羅馬教宗每年一度為信徒濯足的儀式為例,如果是為記念耶穌為門徒洗腳,未嘗不可;但若以此動作表示教宗自己的“謙卑”,則有待商確“了。
所謂謙卑,首先是要不矯飾,不誇張,以本來的面目行事。謙卑,當然不能自高,但也不必過度自卑,而是要行之恰如其分:還自己以本來面目,忠實扮演好自己應任的角色,如此而已。
耶穌基督曾經說:「我心裏柔和謙卑」(馬太福音11:29)。柔和是謙卑的先決條件。一個人若心中剛愎,便只有傲慢,哪來謙卑?而一個心中充滿傲慢的人,也享受不到安息。
謙卑首重真誠,如心中沒有柔和的本質,只有外表裝出的樣子,那是假謙卑。 謙卑是信心的落實,是真正悔改的心態。謙卑是找到自己應有的定位,並非將自我無限貶抑,將自己置於神恩之外。聖經上記載有一位稅吏捶着胸說:“神啊,開恩可憐我這個 罪人”(路加福音18:13),他就是一個了真正謙卑的人。
人們常常喜歡要鶴立雞群,出類拔萃,出人頭地;更要人定勝天,這種心態,就算是對信徒來說,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;連主的門徒也不會不慎落入這種軟弱中,要爭論誰為 大(路加福音22:24-27)。耶穌便告訴他們:“你們裏頭為大的,倒要像年幼的,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”。
當門徒向耶穌提問,天國裏誰是最大的,耶穌便為他們找來了一個活教材。耶穌找了一個小孩來站在他們當中說,我實在告訴你們,你們若不回轉,變成小孩子的樣式,斷不得進天國。所以凡自己謙卑像小孩子的,他在天國裏,就是最大的。(馬太福音18:1-4)
兒童與成人在各方面都有判然的差別,小孩天真無邪,不拐彎抹角用機心,不求功利,也不分貴賤,貧富,智愚,尊卑,族裔等等考 量。這些都是神在初造人時所賦予人的特質;但經過成長,城府漸深,天良盡失。所以基督便帶一個孩童向他們施行教育。
主耶穌在這裏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,就是在天國裏的價值觀,與世界上人的剛剛相反;世人認為最大的,在天國裏卻是最小的。世人所忽視的,正是天國裏必須具備的。
主耶穌說:「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,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。」。 中國對於兒童之能反璞歸真,也有類似的見解,老子曾說:“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?”(道德經第十 章)意謂:“任自然之氣,致至柔之和,能若嬰兒之無所欲,則物全而性得矣。
嬰兒並不懂何為謙卑,但卻自然謙卑。這不是做出來的,或刻意裝扮出來的,而是自然的流露。行所當行,恰如其分,不亢不卑,一片童心,即為謙卑。
彼得在晚年最能體會謙卑之道。他為門徒留下了至理名言:
所謂謙卑,首先是要不矯飾,不誇張,以本來的面目行事。謙卑,當然不能自高,但也不必過度自卑,而是要行之恰如其分:還自己以本來面目,忠實扮演好自己應任的角色,如此而已。
耶穌基督曾經說:「我心裏柔和謙卑」(馬太福音11:29)。柔和是謙卑的先決條件。一個人若心中剛愎,便只有傲慢,哪來謙卑?而一個心中充滿傲慢的人,也享受不到安息。
謙卑首重真誠,如心中沒有柔和的本質,只有外表裝出的樣子,那是假謙卑。 謙卑是信心的落實,是真正悔改的心態。謙卑是找到自己應有的定位,並非將自我無限貶抑,將自己置於神恩之外。聖經上記載有一位稅吏捶着胸說:“神啊,開恩可憐我這個 罪人”(路加福音18:13),他就是一個了真正謙卑的人。
人們常常喜歡要鶴立雞群,出類拔萃,出人頭地;更要人定勝天,這種心態,就算是對信徒來說,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;連主的門徒也不會不慎落入這種軟弱中,要爭論誰為 大(路加福音22:24-27)。耶穌便告訴他們:“你們裏頭為大的,倒要像年幼的,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”。
當門徒向耶穌提問,天國裏誰是最大的,耶穌便為他們找來了一個活教材。耶穌找了一個小孩來站在他們當中說,我實在告訴你們,你們若不回轉,變成小孩子的樣式,斷不得進天國。所以凡自己謙卑像小孩子的,他在天國裏,就是最大的。(馬太福音18:1-4)
兒童與成人在各方面都有判然的差別,小孩天真無邪,不拐彎抹角用機心,不求功利,也不分貴賤,貧富,智愚,尊卑,族裔等等考 量。這些都是神在初造人時所賦予人的特質;但經過成長,城府漸深,天良盡失。所以基督便帶一個孩童向他們施行教育。
主耶穌在這裏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,就是在天國裏的價值觀,與世界上人的剛剛相反;世人認為最大的,在天國裏卻是最小的。世人所忽視的,正是天國裏必須具備的。
主耶穌說:「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,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。」。 中國對於兒童之能反璞歸真,也有類似的見解,老子曾說:“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?”(道德經第十 章)意謂:“任自然之氣,致至柔之和,能若嬰兒之無所欲,則物全而性得矣。
嬰兒並不懂何為謙卑,但卻自然謙卑。這不是做出來的,或刻意裝扮出來的,而是自然的流露。行所當行,恰如其分,不亢不卑,一片童心,即為謙卑。
彼得在晚年最能體會謙卑之道。他為門徒留下了至理名言:
「要以謙卑束腰,彼此順服。
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,賜恩給謙卑的人。」
(彼得前書5:5)